中国经济网天津8月8日讯(记者裴小阁 秦佳鸣) “拿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玉壶春瓶’来说,早期的玉壶春瓶本身只是一个用来盛水的生活用器,随着时间的演变,由于它形体优美,我们中国人赋予了它艺术审美的功能,后来也就演变成了观赏器和陈设器。”天津博物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姚旸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介绍说,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玉壶春瓶胎体透白、雪白,由景德镇御窑烧制,但用于瓶身绘画的珐琅彩来自于西方。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对珐琅彩非常痴迷,因此每年都会通过造办处、通过十三行,经广州进口大量珐琅彩的原料,用于御窑烧制。
除此之外,玉壶春瓶上描绘的图案,是两只对望的锦鸡,这是由当时宫廷的西洋画师创制的,采用的也是西方透视性的画法,并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相结合,图案表现的是夫妻和美吉祥的寓意。
所以,玉壶春瓶看似形体简单,但寓意深刻,中国的胎体原料,西方的珐琅彩原料,共同创制的传世的精品,足以看出,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在艺术的创制上和文化的承载上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茂林】